村級集體經濟合輯
編號: 時間:2021年x月x日 書山有路勤為徑,學海無涯苦作舟 頁碼:第21頁 共21頁 立足山水做文章 ——漳河鎮雨淋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紀實 漳河鎮雨淋村有5個村民小組,總戶數108戶,總人口406戶,耕地面積362畝。以前村里沒有一條通村公路、沒有電視電話、沒有自來水、沒有沼氣、甚至沒有幾間像樣的磚瓦房,全村98戶人家中有26戶是特困戶、村集體負債16萬元、全村固定資產不到5000元、人均純收入僅560元?,F如今雨淋村修水泥公路14公里、硬化通組公路里程近40公里、全村家家戶戶電視電話、80%農戶用上自來水、60%的農戶建有沼池、農戶“小洋樓”90余座、全村108戶年收入過5萬元的有30余戶,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98元,雨淋村近幾年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,主要是村委一班人咬定發展不放松,做山水文章,依靠服務發展增收來壯大集體經濟的結果。 興辦產業在山上建銀行 要使群眾致富,必須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,發展多種經濟,該村地處漳河之濱,氣候適宜,適合種柑桔,村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帶領群眾向荒坡進軍,開發林果基地,經過好幾個春秋奮戰,抽槽12萬米挖土石方8萬余方,興辦村柑橘場1500畝,種紅心柚500畝,基地年產柑橘20萬斤,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。 利用資源在地下開煤礦 村委一班人三下宜昌找地質勘測資料,四處尋找聯合開發伙伴,專門請地質隊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到村進行勘察,找到了豐富的煤炭資源,并果斷決策實行招商引資、聯合開發,通過努力,引資近2000萬元,村里以資源作價500萬元入股,共同開發了兩個煤井,年產成煤6萬噸,產值1400多萬元,每年上交村純利15萬元,煤井的開發不但解決了該村部分村民的就業,還為村集體增加了資本,創造了收入。 發展養殖在河內筑漁塘 雨淋村面臨漳河庫區,村里充分利用漳河水庫的優勢來開發致富。村委會組織20多個農戶籌集資金,攔河筑汊近300畝,帶領村民開挖漁池20口,發展網箱養魚200余畝。集體實行農戶承包經營,每年上交利潤近5萬元。另外還請來水產技術部門專家組織養殖戶學技術。村里還組織有一定捕撈技術的30多戶村民集體辦證下河捕撈,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,僅憑魚業一項就人均收入增加1200多元。目前水產養殖、捕撈業已成為該村的一大主導產業,成為群眾致富的好門路。 成立專業合作社在村里辦農副產品深加工廠 村里利用荒山荒地和水庫資源優勢重點組織群眾種植柑橘、下河捕漁、養雞、養鴨等。根據該村山大栗樹多的特點,村委會組織群眾種香菇、種木耳、辦菌場。為農戶提供信息、跑市場,請專家傳授技術,還帶部分群眾到隨州學習技術,全村種菇200棚以上的農戶達40戶之多。2008年村里專門成立了雨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,集體投資10萬元,社員投資80萬元,在村里建起了農產品加工廠,成功生產加工包裝向外推出食用菌、柑橘、花生、土雞、鮮魚等十余種產品,年創銷售收入100多萬元,農戶戶平增收800余元,年底還根據股份為社員進行分紅,集體盈利5萬多元。2009年,該合作社在漳河集貿市場又興辦了合作社分社,其產品銷售市場越來越廣。 如今的雨淋村,集體賬面現有存款余額20多萬元,全村人均收入比1992年翻了五番,集體年收入達20萬元,村級固定資產達800多萬元,曾先后獲得“全區先進黨支部”、“全市文明村”和“全省安全文明村”等榮譽稱號。 中共***委員會 ***人民政府 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 各: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、四中全會精神,發展壯大我鄉村級集體經濟,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,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,實現農民共同富裕,根據《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意見》(云發〔2005〕8號)及省、州、縣、鄉黨委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《決定》實施意見精神,結合我鄉實際,提出如下意見。 一、提高認識,增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,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,是解決村級組織運轉困難、增強農村基層組織服務功能的有效途徑,是減輕農民負擔、增加農民收入、深化農村改革的現實需要,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、凝聚力、戰斗力,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物質保障,是讓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發展進程、共享發展成果、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。近年來,我鄉村級集體經濟有了較大發展,但自身“造血”功能不強、發展渠道不寬、發展潛力挖掘不夠、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,難以滿足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,難以滿足改善民生的需要,難以滿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。不盡快改變這種情況,將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,影響農村基層政權的鞏固,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。各級各部門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,增強新時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責任感和緊迫感,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和活力。 二、理清思路,明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指導思想、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(一)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為指導,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,按照中央和省、州、縣、鄉黨委關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決策部署,以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收入、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、減輕農民負擔為目的,堅持“多予、少取、放活”的原則,結合農業產業化和農村二、三產業發展,立足優勢、突出重點,因地制宜、創新機制,積極探索、扎實推進,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,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,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,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。 (二)目標任務 確保到2010年底,全鄉基本消滅村級集體經濟“空殼村”,每個村至少達到5000元以上的可支配收入,集體經濟年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的村要達到50%以上;到2011年,力爭使全鄉村級集體經濟年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的村達到80%以上;爭取通過3-5年努力,全鄉50%以上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達5萬元以上,逐步形成村級產業穩步壯大、經費有效保障、各項工作正常運轉的良性機制,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協調發展。 (三)基本原則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,選準項目;堅持改革開放,多樣化發展;堅持因地制宜,分類指導;堅持量力而行,禁止亂鋪攤子;堅持效益優先,注重積累;堅持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,調動群眾積極性;堅持依法行政,規范管理。 三、認真研究,多措并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(一)注重改革創新,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1. 充分挖掘資源優勢。抓住當前正在進行的林權制度改革的有利時機,按照有關規定,保留一定數量的集體林地,依法實行民主經營管理,增加集體收益。山區村組可以依托豐富的山林、河溝等自然資源優勢,積極發展經濟林果業、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加工銷售;壩區村組可以發揮集體土地資源優勢,發展農副產品加工、特色種植業等以帶動農民致富和村集體增收。 2. 盤活存量資產。盤活集體固定資產和生產性資產,建立資產有償使用制度,對村集體生產要素統一管理、統一規劃、統一配置,引導村集體資產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,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。對長期閑置的集體資產實行公開招租,使呆滯資產重新